粉紅的桃花、緋紅的櫻桃、嫩綠的葡萄、藍紫的藍莓……春分將至,萬物即將復蘇,安靜了一冬天的北方田野上,逐漸有了綠意。在廣袤京郊大地上,初春的露天農業剛剛蘇醒,與此同時,連片的溫室大棚中,卻已是一派姹紫嫣紅的春光了。
在北京,有18萬畝設施大棚,眾多時令蔬菜、特色瓜果從這里出發,這里也是北京春天最早到來的地方。
3 月14日,懷柔天安農場里,蔬菜長勢正旺。受訪者供圖
城市周邊的獨特風景
過了驚蟄時節,冬小麥開始返青,寒冷越來越遠,京郊大地上生機初現,大棚里已經變得很熱鬧,正在采收高峰的草莓,迎來了眾多采摘的人群,而冬季生長緩慢的各種蔬菜,也開始快速成熟,大量上市。
京郊大棚里最美的時光,從每年12月份開始,在平谷,最早的桃花開始綻放,到來年3、4月份,早熟油桃就能上市了。在昌平,成片的大棚里,草莓由白變紅,在春節來臨前,包裝得整整齊齊登上超市的水果貨架。
京郊農業是典型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除了生產保供,還承擔著觀光、休閑、旅游、采摘、保障生態多樣性等多元功能,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監測公報》顯示,2021年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值為3923.30億元,其中直接經濟價值為381.23億元,文化旅游服務價值拉動的間接經濟價值為1095.78億元。同樣來自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北京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210.1萬人次,收入36.2億元。
在大都市里,現代農業設施逐步發展,使得郊外踏青的人們,可以在隆冬季節里,感受郁郁蔥蔥的田園風光,尤其是下雪后,大棚內外,儼然兩個世界,一面銀裝素裹,一面瓜菜茁壯。而到了早春季節,忙碌的農人們進入大棚,為蔬菜換茬,為果樹澆水施肥,成為城市周邊獨特的風景。
在京郊,溫室大棚中的草莓等水果,許多都是通過采摘等方式,在田間即可銷售。京郊李橋鎮一位種植戶介紹,他的草莓,每年11月底到12月初上市,田間采摘的價格,最高時超過百元,草莓可以一直賣到第二年的5、6月份,只有少量會進入市場,其余大部分,都通過采摘、訂單等方式銷售。
設施農業不斷更新換代
作為現代農業設施的典型代表,它是一個完全可控的微環境,可以讓蔬菜、水果等,不再被環境所影響,實現周年生產,在市場上,人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到新鮮蔬菜,即得益于農業設施水平的提高。
在北京,現代溫室大棚最早出現于上世紀七十年代,1977年,第一棟溫室大棚建成于北京海淀玉淵潭。此后40多年中,溫室大棚遍及京郊各個區域。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當前,北京市設施生產在田蔬菜近10萬畝,其中5.7萬畝為葉菜生產。
北京的大棚類型眾多,如塑料大棚,占全部農業設施的47%左右。這是一種適宜春秋生產的冷棚,沒有墻體,也被稱為春秋棚,可在早春和晚秋季節,露地不適應生長蔬菜時進行生產,主要生產各類葉菜,“和茄果類蔬菜不同,葉菜耐運輸能力較弱,因此多以本地生產和供應為主,運輸路程更短,市民買到的蔬菜也更新鮮?!敝袊r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說。
比春秋棚保溫效果更好的是日光溫室,日光溫室形態多樣化,如蔬菜之鄉壽光,多用下沉式溫室大棚,大棚內的地面,比外面低1米左右,這使得溫室的保溫效果更好,可以在冬季正常生產蔬菜,溫室的后墻有磚墻、土墻等,保溫效果也不同,“日光溫室保溫水平較低,冬季茄果類蔬菜也可以生長,但較為緩慢?!崩顚毦壅f。
此外還有5%左右的連棟溫室,和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相比,連棟大棚的科技含量更高,環境調控能力也更強,蔬菜水果等,在冬季幾乎不會受影響。
連棟溫室領跑國內
3月13日,北京順義,一處一千多畝的基地中,幾位工人正在一片連棟溫室中忙碌。
3月13日,北京順義,中國農科院環發所試驗基地,連棟大棚中,豌豆開出了紅色的小花。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些溫室,是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試驗基地,基地建成不久,但已經在進行多個農業科技項目的試驗。兩座相鄰的溫室中,分別開展著草莓和藍莓無土栽培LED補光試驗。記者看到,在草莓大棚中,草莓植株一排排地種植在立體栽培架上,鮮紅的果實垂在架子兩側,植株正上方整齊地布置著LED植物照明光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草莓都是特別選擇的優質品種,最大的有拳頭大小,口味也好。而在藍莓大棚中,零星的藍莓已經變成藍紫色,有些已經變得純藍,可以采摘了。
兩個大棚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李濤介紹,這是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試驗,試驗的主要內容是探索在農業設施中如何對高附加值作物進行高效的補光生產?!霸诖笈镞@樣的農業設施中,水肥、溫度等要素都是可控的,我們可以給作物提供最合適的水肥和溫度,讓它們長得更快更好,但相對于其他環境要素來說,光照的可控性難度較大?!崩顫f,“光照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冬季或連陰天光照往往不足,導致設施內的農作物生長受限,而我們試驗的目的,就是找到最適宜的補光方式及光配方,幫助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提升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收入?!?/p>
3月13日,北京順義,中國農科院環發所試驗基地中,工人正在為草莓疏花。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北京是科研高地,擁有眾多的農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天然的孵化地,“在高端設施農業中,如連棟溫室,北京的水平技術都是全國領先的?!崩顚毦壅f,“得益于強大的科研力量支撐,北京市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的示范、應用水平都比較高,在全國具有引領作用?!?/p>
在大棚里的科普故事
在北京平谷區峪口鎮,一座名為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園區中,科技引領的場景正在這里開展,農業技術人員,在對當地果農進行剪枝的技術培訓,而連棟溫室中,西紅柿、黃瓜等剛剛定植。
京瓦中心是北京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融匯科研機構、企業、政府三方力量,構建的科技創新平臺,也是農業中關村的核心引擎和起步之地。就在2021年10月,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高規格簽署《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合作框架協議》,使農業中關村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與此同時,北京市也將農業中關村納入北京市重點產業發展功能區和北京“兩區”建設重點產業園區。
陽春時節,京瓦中心園區的現代溫室園藝示范園中,全程自動化的水培蔬菜種植系統,眾多葉菜正在不斷采收,在這個溫度、水肥完全可控的大棚中,棚外的風霜雨雪、干旱、寒冷都不會影響棚內的生產,生菜以20天到30天一茬的速度生產,周而復始,一年可以生產12茬以上。
3月13日,北京順義,中國農科院環發所試驗基地中,工人正在藍莓大棚中忙碌。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座現代溫室園藝示范園建成不久,但卻已經迎來過眾多的參觀者。京瓦中心負責人代明亮介紹,園區有8座不同的溫室,采用的設備、技術也有差異,共同承擔著展示示范、科研、科普、教學等多重任務。
“我們和許多科研院校合作,他們的師生會來我們這里做課題研究、進行現場教學等?!贝髁琳f,“同時還有各地的農業企業負責人、農業技術人員等,會來我們這里學習觀摩?!?/p>
一座標準化水平更高大棚,可以為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提供各種適合的場景,比如機械化采摘,代明亮介紹,“在普通的大棚或園區中,很難進行采摘機器人的研發,因為在種植的時候,就沒有提前為標準化作業做準備,而我們的種植,都是標準化的?!?/p>
設施農業承擔育苗使命
在京瓦中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時,位于昌平小湯山的特菜中心,也進入了最忙碌的時候,和普通小農戶的溫室大棚不同,這里的大棚更先進,生產能力也更強。這個始建于1984年的蔬菜基地,如今已經是北京知名的蔬菜生產地和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的場景。
在這座基地中,不但種植著西紅柿、茄子、辣椒等種類繁多的蔬菜,也種植著北方少見的熱帶水果,如香蕉、火龍果等。
基地所屬的天安農業負責人林源介紹,越冬季節,是溫室大棚最忙碌的時候,“溫室的生產,從8月底開始,一直到第二年的6月左右,中間有一個多月的休息時間。這是北京氣溫最高的時候,一方面不適宜蔬菜生產,一方面可以趁著這段高溫時間,捂住大棚,讓高溫殺死病菌蟲卵,以防后期種植時病蟲害過多?!?/p>
進入2月,特菜基地一如既往地忙碌,上茬的采收、上市,下茬的育苗、移栽,從未間斷,“我們在北京昌平、懷柔、順義、密云都有合作的基地,大約有3000畝左右,每年可以供給市場800萬公斤到1000萬公斤蔬菜,還有50萬公斤到100萬公斤水果?!绷衷凑f。
3月14日,懷柔一處蔬菜大棚中,工人們正忙著換茬。受訪者供圖
除了生產新鮮蔬菜和水果,育苗也是設施大棚重要的功能之一,天安農業的各個基地,有長期育苗的大棚。而在整個北京,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北京市集約化育苗量達5.32億株,其中蔬菜3.42億株,西甜瓜0.4億株,草莓1.0億株,甘薯0.5億株,在全市,規?;缰黧w大約有130個,年育苗量1000萬株以上的生產主體12個。
“現代農業生產中,設施大棚越來越重要,不論是北方的蔬菜,南方的水稻,許多都要用大棚育苗?!崩顚毦壅f,“比如在北京,春季蔬菜的育苗,目前已經普遍開始,而這一茬蔬菜中,葉菜定植后,3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那時候恰好是春夏之交,連上了春季的這茬?!?/p>
上市窗口期不斷延長
作為現代農業的代表,設施大棚正在不斷改變著傳統的種植業,不只有蔬菜,還有那些寄托著北京人兒時記憶的時令鮮果。
大興的西瓜、平谷的桃、通州的櫻桃、昌平的草莓、延慶的葡萄……生活在北京的人們,記憶中的味道里,總有這些香氣馥郁的瓜果。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瓜果,幾乎全部都在設施大棚中生產。 嚴冬12月,人們走進大棚,可以看到成熟的草莓,怒放的桃花;陽春3月,最早的桃就準備上市了;盛夏7月,大棚里的葡萄又早早成熟了。
過了農歷二月二,延慶張山營鎮后黑龍廟村的大棚里,葡萄新葉已經有雞蛋大小,村里的合作社,開始組織村民澆水、追肥,防治病蟲害,等到過幾天開花了,又要?;ㄗM管棚外的小麥還沒返青,田埂上的荒草還沒有吐出嫩綠,但接踵而至的農活兒,還是把春天帶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3月15日,延慶后黑龍廟村,村民在葡萄大棚中忙碌??滴?nbsp;攝
張山營鎮是傳統的葡萄種植區,過去人們露地種植,出產的傳統品種紅提葡萄獲得過中華名果的榮譽,里扎馬特等多個品種獲得過10余個全國金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葡萄品種產量和現代的新品種相差不少,收益降低,許多村民不再愿意種植。后黑龍廟村也是如此,2021年,后黑龍廟村成立合作社,開始建設溫室大棚和春秋冷棚,引種新品種,重新打造鄉村產業。
“新品種口味更好,大棚生產的產量又比露地高,收益自然也更高?!焙蠛邶垙R村的合作社負責人賈明說。
在北京,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設施果品、露地水果相互銜接,不斷延長上市窗口期,配合鄉村旅游,成為了一個個村莊產業振興的基礎。而大棚里盎然的綠意,也能讓市民們在寒冬剛剛結束時,可以提前擁抱春天。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