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與此同時,極端高溫、暴雨、野火、低溫凍害等越來越頻繁地走入人們的視野。人們正面臨氣候變化的重大影響,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迫在眉睫。

 

3月23日,第64屆世界氣象日來臨,主題“氣候行動最前線”再次重申了氣候行動的重要性:它不可或缺,且刻不容緩。

 

我們應如何應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又該如何延緩全球變暖的趨勢?

 

“天災”頻發

 

全球變暖使得天氣更加惡劣,跨行業、跨區域的復合型氣候變化風險將增多且更加難以管理?!?023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過去一年,氣候在農業、水資源、能源、植被、交通、大氣環境、人體健康方面都造成了影響。

 

去年,云南出現冬春連旱。土壤持續缺墑,旱情嚴重,部分無灌溉條件的山地、半山地旱地作物玉米等播種成活困難。

 

在河南,小麥遭遇“爛場雨”,麥田積水,眼看就要到手到倉的糧食,卻將面臨發芽變質。河南省財政緊急下撥資金2億元,專項用于小麥烘干。

 

華北地區還遭遇了極端高溫和降雨。華北黃淮出現了196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天氣,這場“最強高溫”持續了22天,197個氣象站出現了40℃以上的天氣。華北電網、四川電網最大負荷創歷史新高,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多人確診熱射病。臺風“杜蘇芮”北上,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8條河流發生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洪水。

 

據應急管理部統計,2023年,全國氣象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1053.9萬公頃,死亡失蹤537人,直接經濟損失3306.0億元。其中,全國暴雨洪澇受災面積占氣象災害總受災面積的44.2%,干旱占36.3%,風雹災害占11.2%,低溫冷凍害和雪災占5.0%,臺風災害占3.3%。與近十年(2013-2022年)均值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死亡失蹤人數分別減少49.2%、46.6%,直接經濟損失與近十年持平。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告訴記者,氣候變化模擬預估顯示,至少到本世紀中期,未來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上升,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強降水和部分區域農業與生態干旱的頻率和強度、強熱帶氣旋比例將增加。持續的全球變暖還會進一步加大全球水循環以及潮濕或干旱事件的嚴重程度。

 

“舉例來說,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事件在21世紀末將變為1-2年一遇。這意味著,現在發生的破紀錄極端高溫事件會變成經常發生的事件?!睆埮d贏說。

 

全球面臨“紅色警報”

 

全球變暖所引發的“天災”在全球肆虐。地中海罕見颶風“丹尼爾”引發利比亞巨災,北美多地出現破紀錄野火,澳大利亞西北部強降雨導致“百年一遇”洪水……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熱浪、洪水、干旱、野火等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冰面積和冰川消融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全球海面平均溫度從2023年4月開始就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其中7月、8月和9月大幅刷新紀錄。目前,南極海冰面積是有記錄以來新低,冬季結束時的海冰最大面積比之前的最低紀錄少100萬平方公里。

 

該組織秘書長塞萊絲特·紹洛說:“世界氣象組織正在向全球發出紅色警報?!?/p>

 

聯合國防災減災署發布報告顯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報告氣候相關災害6681起,環比上一個20年增長82.7%,其中,洪水災害從上一個20年的1389起增至3254起,風暴災害從1457起增至2034起。

 

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這是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背景。

 

追本溯源,氣候變暖在工業革命之后顯著加劇,主要原因是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后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去年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三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在2022年創紀錄的水平上繼續上升,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水平比工業化前高50%。

 

為給地球“糾偏”,2015年《巴黎協定》正式提出,以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為基準,到本世紀末要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達到1.5℃的目標。

 

然而,世界氣象組織已正式確認,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45℃(±0.12℃),正逼近“1.5℃”溫升目標。過去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袁嘉燦告訴記者,要實現《巴黎協定》制定的溫升目標,還要注意海洋升溫帶來的滯后性效應。地球吸收的熱量有很大一部分貯存在海洋里,由于海水熱含量較大,所以升溫慢于大氣。因此,即使現在就達到碳中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地球的平均地表溫度還會因為海洋的滯后升溫而繼續上升。

 

隨著未來全球地表溫度的上升,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強降水和部分區域農業與生態干旱的頻率和強度、強熱帶氣旋比例還將增加,北極海冰、積雪和多年凍土將減少。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氣候變化正在影響每個大洲,擾亂各國經濟發展并影響人民的生活。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有效扭轉,未來的代價可能更為嚴重。

 

探索“宜居地球與人類未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意識到減緩全球變暖的重要性。

 

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穆穆,與博士生導師袁嘉燦在復旦大學共同開設了一門名為“宜居地球與人類未來”的通識課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展開授課。課程以地球氣候系統和演變為核心揭示宜居地球建立的基本規律和條件,以人類社會發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為導向,揭示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規律,引導學生探索碳中和背景下維持地球宜居性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路徑。

 

氣候變化在學生之間得到了出人意料的關注,學生們“口口相傳”,推薦這門通識課。課堂上,常有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發生觀點碰撞,試圖從不同專業背景出發共同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

 

讓袁嘉燦印象深刻的是,課上幾名本科學生共同撰寫了一份名為《大型海藻養殖對提升海洋碳匯的可行性分析》的論文,意在通過建立統計學模型探索最優海藻養殖的方式,提升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從而減緩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袁嘉燦在這份論文中看到了學生們將課程知識結合專業特長,來解決氣候變化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她感到很欣慰。

 

將海藻養殖與減少溫室氣體濃度相結合,這反映出氣候行動的方針之一:既要應對氣候變化,也要兼顧經濟效益。碳排放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切實影響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疤寂欧诺纳鐣杀尽笨捎糜诠浪阆虼髿庵信欧哦趸伎赡茉斐傻乃薪洕鷵p失,它表明我們今天避免的損害對于未來有多大價值。

 

“氣候變暖會影響人類的健康,比如更頻繁的熱浪,會導致熱相關的疾病甚至死亡,進而會 導致社會醫療成本的增加和勞動力的下降。同時,高溫會減少戶外工種的勞動時間,也會減少生產力?!痹螤N解釋,根據研究,未來氣候進一步變暖會給一些中低緯度的國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要對氣候變化采取積極的減緩和適應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的路還很長,這也將是學生們需要面對的未來,所以希望他們能夠對碳中和最優路徑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有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痹螤N說,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目前依舊是唯一探測到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是值得我們無比珍視的家園。

 

在氣候行動“最前線”

 

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以來,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法律不斷增多,適應規劃和實施舉措在所有部門和區域都取得了進展,但仍然存在適應差距,且在當前的執行速度下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在這一背景下,2024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確定為“氣候行動最前線”,以強調合作起來開展氣候行動的緊迫性。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席列斯特?紹羅在世界氣象日致辭中表示,面對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我們不能只做旁觀者,今天的努力將為子孫后代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世界?!白屛覀兗绮⒓?,站在氣候行動的最前線,利用我們的集體專長,為崇高的利益,塑造一個有韌性的明天?!?/p>

 

當前,各國的氣候行動具有多樣性和示范性。也門提出通過雨水收集解決水資源短缺,斐濟增強土著人民保護森林的能力,3個東加勒比國家共同打擊非法捕魚……

 

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周兵認為,只有不斷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加大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才能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持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水平。

 

開展氣候行動,具體要做什么?張興贏建議,面對逐年愈加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當前人類社會自救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早期預警,如果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可以減少30%。預警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10倍的投資回報。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人口稠密地區也格外顯著。建立多氣象要素的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提出因地制宜的氣候健康適應策略,可以為我國科學精準應對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風險提供科學支撐。

 

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設等方面,要廣泛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張興贏表示,以暴雨為例,要推動將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特大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體系,制定涉及城市安全的重大規劃、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制性評估目錄。針對超設防暴雨,要考慮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影響,復核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及時修訂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和城市防洪排澇有關規劃,提升城市防澇能力。

 

社會各界也對此積極建言。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深耕30余年,他呼吁有關部門共同補齊在建工地防災減災短板,建議提高在建工地的自然災害風險精細化調查評價水平,健全工地的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體系,優化工程施工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動態評估;編制防災減災預案,開展應急演練;強化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等。

 

全國人大代表雷亞飛則關注到臺風預報與應對。他介紹,我國基本采用衛星遙感來獲取海水表面溫度數據,但由于受到陸地回波等影響,近海衛星觀測數據有不可用或觀測精度不高的情況,且不能對海面以下情況進行探測。他建議,可利用海上石油天然氣生產平臺和鉆井平臺更精確地收集海洋氣象數據,提升應對臺風和氣候變化的能力。

 

個人微小的行動是否對氣候變化有作用?袁嘉燦認為,比較容易做到的是,采用綠色出行方式,節約能源,不浪費食物,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社會層面要多支持綠色產業,加大倡導低碳生活的宣傳力度等?!皞€體力量可能是渺小的,但人類的合力已經足夠強大,可以影響自然?!?/p>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